一棵树,一动不动,这是定位。
世界有静有动。
对于一棵树,静大于动。
它的命运就是立在那里,如如不动。而它的动是一种内在的生长。枝干伸向辽阔的蓝空,树根伸向深邃的大地。
它的不动,带来多少可倚靠的定力。
我觉得:孩子一出生,就应在院子里栽种一棵树,与孩子的生命一同生长。孩子感知生长的奥秘,探寻生命的力量,给人留下站立的印象,胜过无数单调的说教。
这是我生活多年之后感悟到树的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语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的治国理念。让树成为栋梁之材需要很长时间,而让一个人成长,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成为栋梁之才需要更多的时间。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的院子当中排着四棵白杨树。这四棵白杨树高过前院后院栽种的所有树木。从我记事起,在庭院当中,一推门,扑进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从外面回到家中,视线越过低矮的院墙,首先看到的是四棵高大的白杨树。
现在回想起来,我甚至感到父母抚育我们的智慧。农家院里种树多,干净、整洁。
没有任何人提示或暗示,我很小就把这四颗并排的、笔直的白杨当成了我们兄妹四个。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这四棵白杨树就长在我的心田里。
这四棵并排的白杨树,第一棵和第二棵树之间有一口井,挖深至五六米出水,我们就是吃井水长大的。第一棵树的树杆上订了一颗钉子,用来挂井绳。每棵树之间的距离一米见长,长在我家院子的当中,遮风挡雨,洒下绿荫。
树如人,人如树。
它的笔直形象,如此鲜明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似乎是一棵树给我的教育。但它又没有教育我。
它只告诉我两件事:站立不动;向上生长。
它不能旅游,只有当它成为风景,才能变成旅游的对象。春、夏、秋、冬,演绎季节的变奏。用色彩,以生命的状态呈现。
新绿,是春天。枯枝上又发新芽,令人多么惊喜!仿佛没有生命气息的树干又鲜活的活过来了。
而后深绿,或是宽大的叶子,或是浓密的叶子,招呼一阵风,呼唤一阵雨。接受夏日阳光,洒下一树绿茵。根,努力向下探索。枝,努力向上探寻。骨骼,一年年变得粗壮。变成树的年轮,生命的刻痕。
而后嫩黄、金黄、深红。这不是由你来变化,而是季节,是环境所使。你没有抗拒,而是因时而变、而动。该离去的,不留。
一身绿装变成金黄,那个美啊!你做了时光的佛手。
生命如树。树叶演绎一生,演绎成舞蹈的一生。树和树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树叶不追求个性,树叶成就了树永恒的个性。
而后,光秃秃的枝条,干巴巴的树干。丑态毕现,尴尬尽显。
你受到一生的冷遇。这时,我有点可怜你了。
太轻寒,太瘦弱,太寂寞了。似乎世界把你遗忘了。
在冬的深处,我看到了一种轻轻的,淡淡的,远远的,静静的,亮亮的,纯纯的美。大自然是没有忘记你,你也从未怀疑过,因而,总是昂着头。
在冬天,你不总是光秃秃、干巴巴的。你有你的韵致。和春、夏、秋截然不同。你的枝头凝成霜,结成轻盈的雪条儿,毛茸茸的。没有夏天衣装的繁复,简约之美。因此你显得生动起来,圣洁而高贵。
你不是孤单的,大自然会给你梳妆,给你舒阔有致的枝丫上穿上银色的服装,在干净的蓝空下发出奇异的光芒。
这是孩子般纯净的世界,童话般的世界。
树犹如此,人的命运何不如此呢?
作者简介:
李生平,笔名晟萍,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新疆文化委员会委员。
著有散文集《倾听风的低吟》,作品见于《中国财经报》《西部》《绿风》《西部散文选刊》《新疆日报》《绿洲》《民族文汇》《兵团文艺》《回族文学》等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