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清理影集,找到了50年前的一些照片,使我回忆起当年和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战天斗地为革命找矿的经历。当时我在原西北182队29分队第二普查小组任地质技术员,我们的任务是为祖国的核事业普查勘探铀矿资源。1970年我们在新疆鄯善县北部底哈尔工作,这里是大面积的戈壁荒滩,我们的食品和饮用水都是90公里以外定期运来的(大约7-8天),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照片①是我的照片,背后写着“不远万里到新疆,翻山越岭来找矿。活学毛著立壮志,敢教大地换新装。——1970年10月1日摄于新疆”。照片②,右侧是地质组长吴宝贵,中间是我,左侧是找矿员王仲敏。照片③是全普查小队在出发前学习毛主席语录,决心“为革命找矿,为革命争光”。
我们每天在拂晓前就出发,按照初步掌握的有关地质资料,各找矿员按照一定的路线搜索前进,路线长一般7-8公里,他们带着辐射仪,如果发现异常,仪器会自动发出呼叫声。放射性强度越强,声音就越响。地质技术员马上会对该异常进行详查,如果发现好的异常和矿化点,一般都要在周围地区再详细工作数天,初步探索该地区的地层与构造特征,并测绘地质草图,进行远景评估,为下一步详查与勘探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原始资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常常工作到傍晚才回驻地。所以,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常常是两头不见太阳。
有找矿员风趣地说,我们每天都是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各种岩石、矿物标本)。戈壁滩上的气温夏天常常达到40°上下,为避开中午的酷暑,我们常就地休息1-2小时。同志们说我们“蓝天作被,大地作床”,地质工作者作业的天地是多么宽阔啊!
因为我们大都在3月底开始出发工作,一般要工作到10月底或者11月份才能收队。还有句谚语,那就是“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待到冬日回家来,缝缝补补破衣衫”。
新疆的铀矿多为外生型沉积矿床,我们已在多个煤盆地地层中发现、勘探、开采了铀矿床,为祖国的核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由于“两弹一星”功勋们卓越的贡献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努力,我们祖国从60年代起逐步粉碎了西方国家的核讹诈,我国已是世界核大国,保卫了世界和平,也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我们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