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教育回归本心和理性。《意见》出台以来,自治区党委高位统筹,各地州市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确保“双减”政策落实落地。
一、“双减”工作成效
(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明确保障机制
自治区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印发《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明确“双减”任务及职责分工。印发《新疆中小学生减负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试行)》,落实教育部“每周五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要求。下发《新疆中小学生“五项管理”负面清单(试行)》,明确规定35项“不可为”事项。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按照“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并尽量在课后服务时段完成;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大部分书面作业在校内完成”的规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保减负不减质。
(二)加强校内监管,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将“双减”工作的落实工作列为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地州市的教育局以校园巡查、推门听课、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多统筹作业管理,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立闭环督导管理。
扩面提质课后服务。各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增加课后服务的吸引力。目前,新疆各地州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项目种类丰富,既涉及篮球、足球、排球、韵律操等体育类项目,又涉及书法、古筝、钢琴等艺术类项目。
(三)积极引导培训机构转型
全疆各地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为艺术类机构,压减率为100%。按照自治区相关文件要求,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在明确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基础上,分别由各地州市文体广旅局、科技局等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和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疆内部分学校受城乡差异、师资、场地、设施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制约,所开展的课后服务模式相对单一,质量不高,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够。
(二)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难度大
一些培训机构化整为零,隐形变异,采取多种方式逃避监管。如隐藏在居民住宅内或通过“一对一”辅导模式,打着亲戚朋友的名义行补课之实。教育部门执法权限有限,联合执法机动性弱,导致监管难度较大。各地州没有打击辖区内非法培训机构的执法权,清理未经审批的黑机构存在较大困难。
(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标准有待明确
自治区虽已发文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管理权限,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新的设置标准尚未出台,给培训机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扰。“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
三、建议
(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要坚守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校外培训机构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快转型、健全规章制度,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建立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材料“五个管起来”,实现系统施治。
(二)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三)进一步完善教学视导工作,抓实课堂教学常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强化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全过程管理,强化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系统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四)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保证行业的有序发展。各地对本地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联合督导检查,重点查处无证无照、有照无证机构非法办学、违规培训行为,建立动态“黑白”名单并广泛公示。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门牌,各媒体、公共场所等全面停播校外培训广告。
来源:新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