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数字经济对新疆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目前,新疆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民革新疆区委会副主委张晓平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做大做强新疆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据介绍,2022年5月,《新疆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6-2021年,新疆数字经济规模从2048.68亿元增长到4255.70亿元,年均增长17.95%。新疆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21.30%提升至2021年的27.36%。数字经济已成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尽管目前新疆数字经济规模还较小、影响力也不够强。但依托区位和货源优势,新疆发展数字经济具有潜力,尤其是在发展‘数字丝绸之路’方面潜力巨大。”张晓平说。
张晓平建议,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开展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等地方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法治体系。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打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对数字经济相关创新成果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引导本地现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要紧抓发展重点,持续优化数字经济结构。支持新疆软件园创建“中国软件名园”,通过园区集聚能力培育一批软件龙头企业。发展平台经济,依托石油石化、煤炭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包括大数据决策中心、行业(产业)管理平台、供应链平台等。制定新疆平台经济示范企业评选及扶持办法,引导龙头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平台经济发展。
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简化、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节点通关流程,提升口岸通关效率。研究、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所,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数据交易,提升贸易水平、合作紧密程度。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数字经济队伍建设。培育数字企业,作为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的主要来源。开展订单式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作为数字经济一般人才的主要来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作为数字经济人才的补充。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现代化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革新疆区委会就我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出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融合发展,能够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2年10月,首部反映新疆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的《新疆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2022)》正式发布,报告认为,总体来看,数字乡村建设在全疆广泛开展,但新疆数字乡村发展中还存在乡村经济数字化程度低、县域数字化服务能力弱、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发展的难度比较大等问题。
民革新疆区委会建议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农业”模式,已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因此,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数字经济产业,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帮助农民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打造数字乡村,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民革新疆区委会建议,从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入手,进一步加大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数字乡村推进机制、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和建设数字乡村公共数据平台,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民生项目众筹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力量投入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来。
打造智慧社区 提升群众幸福感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革新疆区委会围绕智慧社区、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智慧社区是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目前,杭州、广州等发达城市已经先行试点,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民革新疆区委会建议,通过试点先行,选定已具备一定硬件和软件基础的社区作为试点,分步骤推进实施,并做好先行试点社区的相关数据采集和案例分析,为探索一套切合实际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做好调研工作和经验积累。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民生项目众筹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力量投入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来。
“社区工作者处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是推动社区治理及和谐社区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民革新疆区委会建议,要注重人才培养,做好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在街道、社区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考虑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引入外包服务,提升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建设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融合教育,办好特殊教育,使残疾学生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民革新疆区委会副主委张晓平呼吁,建设融合教育全纳式体系,推进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全覆盖。
张晓平建议,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融合教育体系,设立融合教育项目,保障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改进融合教育机制,依托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支持,构建和创新区域随班就读体系,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校、班级配备特殊教育教师和资源教室,提供特殊的教学资源、方法、技术等支持。设计融合教育的纵横交互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融合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分级管理,负责融合教育政策、战略、计划、项目的制定、落实与监管等。
“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优化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教育资源配置,助力残疾人获得更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张晓平建议,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围绕残疾少年儿童的需要准备教学资料、课程教学等专项服务。在实施融合教育的学校建立教育康复中心,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康复课程。
张晓平还建议,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的融合教育督导机制,构建多方、多元的监督评价网络。建立独立的融合教育督导体系,科学设置有关机构或负责人员,构建完整的督导网络。发挥家庭作用,让其参与融合教育监督评价。积极建设第三方融合教育监督评价机构,提供研究和评估数据,加入监督评价行列。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在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的机遇期,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能更好地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革新疆区委会带来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
近年来,新疆各地围绕特色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等,打造了“画家村”“摄影村”“作家村”“非遗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村,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旅游活力。民革新疆区委会在建议中表示,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打造乡村旅游产品,着眼于特色资源的综合利用,针对特色产业带动型、景区依托型、农场庄园型、民俗体验型和现代农业展示型等不同发展类型,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康体养生休闲、民俗风情体验、亲子拓展活动等特色旅游活动,积极推出适合城市居民旅游体验的综合型产品。
针对服务,建议指出,在经营过程中,要及时梳理总结服务标准和流程,积极引导村民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做好旅游服务。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从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研究适应乡村旅游行业需求的新职业,如“农民旅游导游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员”等,让从业人员逐步做到先培训、后就业,持证上岗,增强服务规范性,赢得游客肯定,提高游客重游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达到文旅产业提标提效的目的。
“在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营销推广乡村旅游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拓宽增产增收渠道,有效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民革新疆区委会建议。
用“微生物菌剂”撬动“土壤肥力”
“近年来,土壤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要解决土壤的质量健康,延缓土地肥力流失,建议加快微生物菌剂的推广使用。”自治区政协委员、民革新疆区委会副主委、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全家,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议。
陈全家介绍说,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有效菌)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利用多孔的物质作为载体(如草炭),吸附菌体的发酵液加工制成的活菌制剂。因为它本身并不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元素,而只是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在土壤中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生存环境,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土壤生态环境。根据我国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国家提倡采用微生物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既能保证增产,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成本。
经过深入调研,陈全家建议,农技部门要加大力度做好生物菌剂的科技推广,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本地区气候和作物的菌种品类,切实有效提升地力,真正实现生物菌肥的价值,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
“在加大推广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农民辩假识假的能力。”陈全家说,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基层农业执法,净化市场,严格执行国家微生物菌剂肥料的标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生物菌肥流向市场,避免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陈全家还建议,相关部门对本土优质生物菌剂生产企业予以支持,积极引导本土优秀企业加大生产和研发能力,进一步为实现农业生产丰收保驾护航。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亟待强化
随着快递、外卖以及民用电动自行车行业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也引起自治区政协委员、民革新疆区委会副主委孙霞的关注,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她将针对此问题提出建议。
孙霞介绍,电动自行车的用电器件主要有电机、控制器、充电器、充电电池以及相关控制线路,使用过程容易因电气线路短路、过负荷、元器件高温等引发火灾。许多居民将电动自行车推进家中停放和充电,有的甚至停放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私拉电线、私接电源的行为屡禁不止,私拉的电线基本上是室内电线,被拉到室外进行充电,很容易磨损、老化导致线路短路,而且将室内使用的接线板放置室外使用,容易导致接线板老化并漏电,一旦因为过充、电池故障等原因起火,燃烧速度快,并会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伤亡,给小区带来安全隐患。
孙霞建议,监管单位要重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及时督促小区物业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增加相关产业配套。小区物业要增加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满足业主需求,有关部门也应出台措施,将有偿充电合理化,既要制定收费标准,也要建设安全方便的充电场所,统一安装插座,采取平摊电费的方式,设置专门充电设施,电动自行车棚及集中充电设施应采用不燃材料搭建,每个车棚停放车辆不宜过多,棚内应每隔一段设置防火分隔。
此外,小区物业、社区街道办应加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引发火灾的防范常识宣传和典型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加强管理,合理引导,解决需求,解除隐患。
来源:亚洲中心时报 2023年1月13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