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九三学社新疆畜牧科学院支社社员杨贵新
杨贵新同志凭着自己的悟性与执着、自强与拼搏、责任与奉献,二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奋斗在新疆畜牧业科研第一线。在职期间,主要从事电视编制工作。先后奔赴南、北疆牧区,从科研基地到牧区基层,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制作了很多科普片,把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传播到了新疆的各个角落。
杨贵新同志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很喜爱户外探险活动。短短的几年里,他已走完了半个新疆。他多次进入昆仑山。2007年10月,应邀去和田地区策勒县为当地拍摄一部反映策勒县畜牧业现状的电视专题片。策勒县是和田地区贫困县之一,有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昆仑山区。这是他第一次走进昆仑山牧区,且亲身体会了这里牧民的艰苦生活。在他拍摄电视专题片途中,看见了一所村小学,就走了进去。当时孩子们正在寒冷的教室里吃午饭,看着孩子们身着破烂的衣物,脚穿张着嘴的鞋,每人手里拿着一块馕,端着一碗无油水,只有几片白菜叶的面片汤,天真的双眼齐齐地看着他,他的心里在流泪。
捐助昆仑山区孩子的公益活动正在进行中……
回到乌鲁木齐后,杨贵新同志写了一篇《昆仑山区的孩子们》的文章发表在网站上,且开展了关注昆仑山区的孩子们公益募捐活动。在很短的几天内,就募集了1400余元现金和100多件衣物和鞋子,于2007年12月将资金和衣物送达策勒县。当时和田地区的一些徒步爱好者在网上看到这一消息后很受感动,也组织大家捐钱捐物。12月12日,他们带着乌鲁木齐市与和田地区好心人对昆仑山区孩子的一片热心,驱车百余公里把煤炭、捐款和衣物送到了干吉萨依村学校和孩子们的手中。看到学校教师和孩子们感激的眼神,杨贵新的心里有点欣慰,这个冬天孩子们终于可以温暖地渡过了。但想到山区那些贫穷的村落,那些长期封闭在山里的牧民,心里还是有一种无语言表的惆怅。大家的爱心接力只能帮助一个学校解决一时的困难,并不能解决这里根本的困难。于是,2008年元月,杨贵新同志把这些情况反映到了新华社新疆分社,得到了大力支持。元月中旬,杨贵新同志和报社记者们又来到了策勒县,在策勒县委和政府的协助下,对居住在昆仑山区的牧民进行了实地采访。元月22日,一篇描述昆仑山区学校的新华社公开稿在全国播发,与此同时,一篇反映昆仑山区状况的内参稿也走进了国务院办公厅,放在了温总理的办公桌上,引起了温总理的注意,温总理亲自批示新疆有关部门处理此事;在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自治区副主席杨刚都先后批示。这都是杨贵新同志的爱心和奉献,使昆仑山区农牧民生存现状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层的关注。
一方有难,牵动八方关切,点滴捐赠,承载几多情
12月初,杨贵新同志他们将捐赠的衣物和1400元托运至策勒县,当地几位热心的朋友驱车拉上捐赠衣物,赶往距县城60余公里的恰哈乡,租好车,买好煤炭,又赶赴距恰哈乡30多公里的干吉萨依村小学,真可谓是一路辛苦。他们带去的衣物使每个孩子都分了4-5套,给学校送了一吨煤,使孩子们有了温暖的教室,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剩余的衣物捐赠当地的牧民。
当时,杨贵新和一些爱心者们说:“我们都有一颗爱心,要将这一点点温暖送给策勒县恰哈乡干吉萨依村小学,送给那些孩子们,让他们渡过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呼吁、呐喊,引起更多的人们,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昆仑山区的孩子们最终会走出大山,走向新的天地。牵起你的手,牵起我的手,让世界变得更温暖……”
杨贵新同志喊出了我们“九三”人的心声。
杨贵新同志非常关心昆仑山区的那些孩子们,随后又两次去了策勒县干吉萨依村学校,每次去都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学习用的练习本和书包等文化学习用品。
在杨贵新同志的倡导下,引起了国家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视。2008年3月昆仑山区发生了7.2级的地震,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来到灾区考察后强调要加快速度把昆仑山区的农牧民搬迁出来。在搬迁仪式上和田地委书记陈振山对杨贵新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你们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我们和田地区正在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早日把昆仑山的农牧民全部搬迁出去。
这就是“九三”人,“九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于他人,奉献于社会,奉献给我们的祖国。
杨贵新:扶贫帮困构和谐 捐资助学献爱心
免责声明:新疆民主党派文章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向文章原作者致敬。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277246906@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