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熔(右)
科学探索之路,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意志坚定,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登顶成功,到达光辉的顶点。九三学社社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就是这样不断攀登的人。
“迎难而上,我不怕”
1981年,刘冰熔考入内蒙古医学院(现为内蒙古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自小一直学习俄语的刘冰熔意识到,要成为该领域被世界认可的专家,必须要熟练掌握英语,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无障碍的交流。30岁,刘冰熔开始学习英语,35岁时通过重庆医科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38岁时取得博士学位。
学无止境,对于现在刘冰熔来说,学习仍是他最重要的一件事。在郑大一附院消化一病房,为了更好地学习国际最新知识和技术,每周三早上6:30的文献抄读活动即使是在最忙的学术会议后,也不曾中断。他还曾有过凌晨4点完成手术后,6点半准时坐在文献抄读的活动现场督促大家学习的经历。为做科研,他可以带领团队到开封市的一个动物实验室做动物实验,夜晚住在简陋但便宜的快捷宾馆,夜以继日地钻研。
“迎难而上,我不怕。”刘冰熔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的坚毅、执着、奋进和志存高远正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坚冰熔化之后的突破,如凤凰浴火后的重生。
“撞了南墙我也不回头”
勇于突破,敢于挑战,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事业的追求,刘冰熔不断探索更高的境界。2009年,刘冰熔受到内镜下治疗化脓性胆管炎的启发,创新提出了治疗阑尾炎的新模式,将其命名为——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简称ERAT技术。这项技术改变了百年来阑尾炎必须切除阑尾的固有观念,保留了阑尾器官和功能,消除了手术瘢痕和术后的痛苦。而这只是刘冰熔十几项世界首创技术其中之一。十几年来,刘冰熔连续多次获医疗新技术奖,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多次在美国消化病周(DDW)、欧洲消化病周(UEGW)和欧洲内镜外科协会(EAES)年会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论文发表在多个国际知名杂志上……
大多时候,创新意味着风险和压力,甚至是一些责难,但是在刘冰熔心中,创新是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一次科学报告会上,刘冰熔激情满怀地讲述他的创新驱动力。“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不是绕行而去,而是去思考解决之道。可以说临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是你创新的起点,是给你的一个机遇。人都说撞了南墙要回头,而我要说,撞了南墙我也不回头。”
“要想走得远,一定要大家一起走”
当有人问刘冰熔从医路上最感激的人时,他列出了一连串的名单,并对每位恩师、领导、同事的帮助牢记在心。“离开了领导及兄弟科室的支持、团队的拼搏与合作,一个人无法做成事业。”他说。
带领自己的团队联合更多志同道合者开创更多的世界第一,是刘冰熔执着的梦想和行动。与胸外科联合在内镜下做食管癌的新式手术,实现内镜下淋巴结清扫;与甲状腺外科合作做甲状腺的内镜下治疗手术;创办外科青年医师软镜训练营,逐渐培养一批能用内镜做外科手术的外科医生。
“要想走得快,那么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定要大家一起走。”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的院长,刘冰熔深知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无论是院领导还是科室领导,你需要既是一个领跑者,又是一个推动者。作为领跑者,你要决定团队的努力方向;作为推动者,不仅仅是自己跑,还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给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与失败成亲,抱成功之子”,这是刘冰熔的一贯信念,他也始终站在年轻医生的身后,帮助他们共同面对和解决难题。“我们生正逢时,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刘冰熔说。(陈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