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史话
您的位置 首页 党派人物

“张魔芋”和他的“魔”力事业——记民建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盛林

张盛林(左四)在田间指导农民魔芋种植。

张盛林(右)

张盛林,民建会员,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自1985年开始,张盛林一直致力于我国魔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加工技术、魔芋制品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服务于广大魔芋产区的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民,为我国魔芋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从事魔芋研究,让魔芋形成特色高效产业,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最大化地造福世人。袁隆平先生让中国人民的肚子‘鼓’起来,我就要让老百姓的肚子‘消’下去。”张盛林信心坚定却又不失幽默地如是说。

神奇实验——

与魔芋结下不解之缘

魔芋,又名蒟蒻,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魔芋含有淀粉、蛋白质、16种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低热、低脂、低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其含量最高的魔芋葡甘露聚糖,除用于医学、食品保健之外,在纺织、印染、化妆、陶瓷、消防、环保、军工、石油开采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

1985年,正忙于毕业论文的张盛林被我国著名蔬菜专家、我国魔芋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刘佩瑛教授“相中”,参与了对魔芋的研究。“当时,科研条件比较差,提取魔芋精粉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需把魔芋放进砂钵里,然后用杵像舂米一样,对粉碎了的魔芋反复冲击,并用风扇吹掉淀粉。”张盛林第一次提取魔芋精粉之时,兴致盎然,尤其对显微镜下像钻石一样亮晶晶的魔芋精粉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国虽有2000多年的魔芋栽种和食用历史,但真正较早对魔芋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是日本。日本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魔芋食品消费国家,而且有100多年的魔芋精粉加工史。“神奇的魔芋实验让我产生了极大兴趣,而作为鼻祖的中国,在魔芋的研究、开发、应用方面与日本的巨大差距,既让我深感遗憾,也给我十足动力”。1986年7月11日,张盛林大学一毕业就毫不犹豫地正式加入了刘佩瑛教授的科研团队。”自此,张盛林就与魔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近40年。

研以致用——

使魔芋形成特色产业

“魔芋用途广泛,既可作为食品,又能作为原材料。要使魔芋形成特色高效产业,就必须对魔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种植栽培、产品研发、加工技术、市场开发等进行科学研究,构建完整的魔芋产业链。”张盛林深有感触地说。

为健全完善魔芋产业链,充分发挥魔芋的经济药用价值,更好地助力农民创收增收,张盛林带领团队长期对魔芋产业进行研究攻关。在张盛林和团队的探索下,“魔芋一年两熟的栽培方法”“魔芋生物学基础研究”“魔芋良种繁育技术规程”“魔芋防病技术体系”“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科研成果的大力推广及应用,对我国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5年重庆市石柱县魔芋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最高单产达到了3000公斤;2019年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魔芋亩产达2150公斤,亩产值超1.8万元;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积极发展魔芋产业,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2021年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发展魔芋产业15000亩以上。此外,在张盛林及其团队的积极引导以及提供各种技术咨询、诊断、指导、服务的支持帮助下,全国各地先后发展了200余家魔芋深加工企业,不断丰富着我国魔芋产业链。

目前,我国虽然有200余家从事魔芋深加工的企业,但在产品开发、工艺技术、设备设施、质量管控、市场渠道等方面创新不够,海外市场不尽如人意。为推动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助中国魔芋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张盛林带领团队正在对我国魔芋产业链的相关薄弱环节加强研究、攻关和创新。

其中,张盛林承担的“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研发的20余种魔芋制品、数字化质量管控系统、智能化魔芋精粉机等科研成果,已在不少魔芋深加工企业推广应用。近年来,一些企业的魔芋产品已走出国门,出口逐年增加,产品深受国外客户青睐。

艰辛推广——

让魔芋助力脱贫攻坚

在张盛林看来,魔芋是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一种有效载体。“魔芋经济药用价值较高,但它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土壤土质、酸碱度、栽培管理技术等要求较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魔芋主要以农户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缺乏规模效应。为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张盛林除了从事魔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加工技术的研究之外,毅然决然地开启了魔芋大面积种植的艰辛推广之旅。

由于魔芋主要分布在云、贵、川、陕、鄂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科技推广应用之旅异常艰难。“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道路崎岖、部分农民不理解等,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坎’。”张盛林经常跋山涉水,“一次出行就是十天半月,有时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要在拖拉机上颠簸一整天。而用于推广的种芋质量较重,表皮脆弱,轻微碰撞就会发病腐烂,为防止种芋损伤,需要一手护着种芋一手抓牢拖拉机护栏。”在魔芋栽培的关键季节,为方便现场指导,张盛林就住在农民家里。臭虫“袭击”、日晒雨淋、为农民耐心讲解、生活不规律、几次死里逃生……种种困难都消磨不了张盛林推广魔芋种植、助力脱贫攻坚的意志与决心。

据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统计:截至2021年底,张盛林先后在四川、重庆、湖北、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市,深入边远的彝族、羌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推广魔芋新品种和防病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20万亩以上,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000人以上,培训农民3万人以上;实现了亩产值1万元以上,总产值120亿元以上;推动魔芋产业成为了西南各省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

“悠悠岁月37年,方知求真何其难。只因遥见光明路,但求余生无虚言。”接近六旬的张盛林,默默无闻地从事魔芋研究已37年。回首37年的魔芋研究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披荆斩棘。“酸甜苦辣皆尝尽,孤独寂寞伴身随;汗水心血齐相融,反复试验见真谛。”而张盛林却理想未变、初心如磐、信念弥坚,37年如一日地研究魔芋、开发魔芋、推广魔芋、献身魔芋,为我国魔芋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作贡献。

尽管张盛林有科研人的典型特征——安静而沉默,但魔芋产区的农民都亲切地称他“张魔芋”;尽管他从不张扬,但魔芋行业之人皆叫他“张魔王”;尽管他不在乎名誉,但仍然连续四届被推选为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民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聘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这些荣誉是对一个拥有执着科研精神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与褒扬。

“袁隆平先生一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是我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见贤思齐,我将一生从事魔芋研究,生命不息,研究不止。”张盛林坚定地说。(任猛 蒋雪莲)

免责声明:新疆民主党派文章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向文章原作者致敬。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277246906@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党史天天读

为您推荐

四个九三学社社员团队工作获评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四个九三学社社员团队工作获评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团结报北京讯  3月1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涵盖数理天文信息、化学...
三位农工党党员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奖励

三位农工党党员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奖励

团结报昆明讯  近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表彰奖励云南省社会科学奖获奖项目的决定》,表彰奖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
民进会员臧永清获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

民进会员臧永清获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

团结报北京讯  3月13日,中国出版协会发布《关于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表彰决定》,正式公布第十四届韬奋出版奖获奖名单。 30位长期勤...
民建会员、 全国三八红旗手吴奇敏:砂罂泛春华

民建会员、 全国三八红旗手吴奇敏:砂罂泛春华

吴奇敏在工作台前制作壶身 2022年,吴奇敏在工作室学员照片墙旁向大家介绍历届学习班学员。 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地方...
民革党员魏墨松:发挥优势履职  热心参与公益

民革党员魏墨松:发挥优势履职 热心参与公益

“感谢您对北京市心目助残基金会的支持,对残障人士的关爱。”日前,北京市心目助残基金会收到一笔特殊的捐款,捐款人是北京市海淀区民革党员魏墨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
站长QQ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取消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xjsme/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2816.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xjsme/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