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俊红
自上海市本轮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多地医疗队陆续前往支援。六安市政府也迅速行动,组建医疗队驰援上海。民革六安市直三支部主委、六安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金俊红主动请缨,参加援沪抗疫,并担任六安市援沪医疗队医疗组长,于4月2日率队出征。
在上海抗疫期间,金俊红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将这段特殊而珍贵的经历记录了下来……
上海必胜 我们来了
准备出发
今天是4月2日,早上6点不到,我就起床了,简单地吃了早餐就开车来到六安市人民医院行政楼前停车场。和我一起出发的战友们也陆续到了。因为今天,我们要去支援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最近上海疫情严重,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卫健委的部署,组建医疗队赴上海抗疫。我所在的六安市人民医院决定抽调13名医护人员,组成“援沪医疗队”紧急驰援上海,并由我担任医疗队长。我深深感到责任重大。
出发前,医院领导作了简短的动员讲话,嘱咐我们要不辱使命、平安归来,展现我们六安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和职业素养。
到达市政府停车场已经是8点,各县区抽调的医护人员已经聚齐,我们在市领导的殷殷嘱托中出发了。
奔赴上海
高速路上车子很少,以前川流不息的车流不见了。我们到达目的地——上海市崇明区时,已经是晚上7点。坐了一整天车,没有疲惫,反而越发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我和我的同事们将在上海方舱医院奋战一个月,虽然很辛苦,充满风险,但是大家都是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做好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同心取得抗疫胜利的准备!
上海必胜,我们来了!
2022.4.2
入舱前的培训
今天是4月6日。这几天上海的天气很好,和我们一起组成抗疫团队的是蚌埠医学院第一、二附院的老师们,总共165人。4月2日到达上海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训穿脱防护服,学习方舱医院内的工作流程和各种规章制度。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考核,通过了才能进舱。我作为六安市援沪医疗队医疗组长,参与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并第一个通过考核。
酒店在郊区,距离安徽省援沪方舱医院有1小时的车程。大家都想早点进入方舱医院,为抗疫出力。只是方舱医院内部设施和防御物资还未完工,尚不具备进驻条件。大家在等待的同时,反复练习防护服的穿脱,学习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治指南。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大任务,更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此外,我们还要学习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得知家乡这几天突发疫情,并且形势十分严峻,我想对家乡的同事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也要多保重自己!在中共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科学抗疫、防疫,万众一心,相信疫情很快会过去。
新闻上看到,4月5日上海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破万,我们知道这是全员核酸检测的结果,未必是坏事,相信上海的疫情拐点很快会到来,希望上海疫情早点结束。
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在经过这一番暴风雨的洗礼后,一定会熠熠生辉,发出她璀璨的光芒。上海别怕,上海加油,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
破阵子 上海抗疫
惊闻沪上重疫,
痛惜明珠垂泪。
南京路上人不见,
黄浦江边柳枝残,
忧思难入眠。
请缨援沪抗疫,
白衣火线前行。
一腔热血肩使命,
洒向人间万里晴,
斩魔还太平。
2022.4.6
第一次入舱
在方舱中
经过几天紧张的培训,队员们都顺利并高质量地通过考核。我们负责的是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C区。从7号晚开舱收治以来,C舱已经收治了652名新冠肺炎患者,基本上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为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抚和观察、关注高危人群,出现症状的给予对症治疗,病情加重的要及时转到定点医院治疗,同时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如突发心脏病需要第一时间抢救的,有外伤要及时处理的……
我今天值班时间是下午3点至晚上9点。因为住处距方舱医院有1小时的车程,我们下午1点就出发了。每组值班人员包括2名医生、10名护士,还有若干警察和保洁人员。
乘车到达方舱医院后,我们在指示标牌和志愿者引领下,先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放在指定地点,然后换上洗手衣和防护服。今天很热,我刚穿上这密不通风的防护服,就已经浑身是汗了,这时感觉口渴,后悔没有多喝点水。因为防护的需要,从穿上防护服进舱开始,就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所以开始没敢喝水。
进舱后,发现里面的面积确实大,床位摆放得很整齐,每两张床做一个隔断,中间是过道。里面秩序井然,比我想象中好的多。患者也基本适应目前条件,都很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与上一班做完交接后,我和搭档一起巡视舱内病床。这一趟就花了1个多小时。大部分患者都在床上看手机或者在聊天,偶尔有几个小朋友在嬉闹玩耍。舱内大部分是来沪打工人员,有几个看到我防护服上写的“六安”字样,直喊老乡来了,这是今晚让我最暖心的片段。虽然他们看不清我的面貌,但是通过彼此的语气和眼神,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真诚和激动,是那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尤其在这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地方。
今天值班很忙,许多咳嗽咳痰、低热的,还有腹痛、腹泻的,需要给对症的药物,教他们按摩穴位去治疗,叮嘱他们多喝水多休息。有些年龄大的,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由于方舱医院内药物品种不全,除了向附近有药的人去借外,只能向上级打报告。对于暂时缺药的患者,我耐心地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安抚好他们的情绪。
时针已经指向晚上8点了,我却一点没有感觉到饿,就是出汗厉害,腿酸乏力,最难受的就是口干口渴。接近工作尾声时,我们开始书写今天治疗的医学文书,并仔细填好交班本。9点不到,来接我们班的“战友”来了。做好交班,终于可以下班了。
出舱后,一阵风吹来,此时里面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感觉真的很冷。消毒人员给我们外衣喷洒消毒后,我们沿着专用通道,快步走到脱衣间。大家依次脱去防护服,护目镜及鞋套、手套,这个过程很慢但是很有必要,不严格按照流程和要求去做,就有可能会被感染,这是我们院感防控培训的重点。
出来时,换上自己的衣服和口罩,感觉轻松许多。我来到开阔的地方,狠狠地喝光了1瓶矿泉水。我呼吸着外面的空气,多么清新啊,似乎能让人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细细微风听起来都欢快了许多。
经过1天的工作,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深深的勒痕,但没有人后悔来到这里。虽然我们有担心,也有疲惫,但没有一个人会退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如果退缩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倒下。再苦再累无所畏惧,只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大家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再难再险我们也要勇往直前,只愿花开疫散,岁月如常,春风无恙,祖国平安。
2022.4.9
方舱 充满爱与感动的地方
与患者交流
自4月7号开舱接收新冠肺炎患者以来,我们已经连续奋战一个多星期,舱内第一批进来的患者已经出院三分之一。面对六七百名患者,在这个密闭的“大家庭”里,每天都演绎着各种故事,那些充满着爱与感动的故事。
湿透的衣服
第一个夜班,注定充满艰辛和汗水。进舱后不久,做完交接班任务,大家防护服内的衣服就已经全部汗透。随着夜间气温下降,湿透的衣服又让大家冷得打起了寒战。尽管如此,每一名医疗队员依然尽职尽责、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我一起搭班的是六安市霍山县医院的一名女医生,她说进舱后衣服早已湿透,出汗比她想象中严重。“出汗多,这么捂着,既减肥还能美白。”她充满乐观主义的语言,让我听了既感动又敬佩。面对病毒,我们在这里就是“战士”,艰难困苦也成了锻炼我们意志的一种方式,苦中作乐也是我们战斗的一部分。
乌克兰姑娘
进舱接班时,队友告诉我说,昨天来了一位乌克兰姑娘,她在上海工作,这次核酸检测阳性,作为无症状感染者被送到方舱医院。我们去查房时,她很平静,幸亏旁边有英语好的志愿者给我们翻译。她说,她很理解中国的防疫政策,肯定配合治疗。我们叮嘱她,有什么不适或者需要,及时来找我们。她很礼貌地向我们道谢,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这个“大家庭”里,有志愿者,有老乡,有国外友人……大家都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我要学中医
在查房中,我看到有一对夫妻和他们上初中的女儿都得了新冠肺炎,被安排在相邻的床位。小女孩告诉我,她的鼻子堵塞好几天了,而且有轻度流鼻涕,非常不舒服。我知道这是新冠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在舱内,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患者都有这症状。我仔细地教她怎样用自己两个食指按压迎香穴,然后叮嘱她多喝水、用盐水漱口。查完房,我回来时再看她,她高兴地对我说,她的鼻子已经通了。在高兴的同时,小女孩也认真地对母亲说:“真神奇,中医真是博大精深,长大后,我也要学中医!”其实,在方舱内,中医中药、穴位按摩、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效果确实突出,受到患者的热烈欢迎。
爱学习的男孩
方舱内也有一些孩子,其中有很多都是学生。本来还担心他们会不会哭闹不配合,然而,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孩子们在方舱内都很“淡定”,大部分都在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查房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看着不过十来岁的模样,虎头虎脑的样子十分可爱,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作业,全然没有注意到我们。男孩旁边的患者跟我们说,男孩每天都这样,认真地学习看书,对待功课一点都不马虎,在校估计也是名三好学生。我们一位队友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特写。他说,男孩认真的样子太可爱了,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回去让孩子看看这位小哥哥,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愿落下功课,要向这小男孩好好学习。
其实,方舱内每天都演绎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舱内物资很紧张,水果已经属于“奢侈品”了,但查房时还有人将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送给我。每天,都有队友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但是,没有一个人请假或者离开。前几天,我们有一名护士工作中中暑倒下,第二天仍然要求上班。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班,本来人手就少,我要是休息了,别的队友就更累了…… ”
在方舱内“战斗”的这些日子,我戴着护目镜,经常会出现镜片模糊。我知道,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故事,常常会触动我的泪点,触动我的心灵……
2022.4.15
(五)星月兼程 静待破晓
工作中
这几天,上海的疫情形势向稳向好,我们医疗队的微信群也活跃起来,大家开始关心什么时候疫情可以结束,我们能够早点回家,家里现在也是“战场”。
回家,似乎很久很久没有回家了。
我们平均两天值一次班,值班加上往返的车程在10个小时以上,期间不能喝水,也很少有时间坐下来休息,回到驻地后只想倒头大睡。
今天我值夜班,晚上7点出发,穿好衣服进舱已经是8点半了。接班时得知,今天下午来了十几个外国人,有几个完全不懂汉语,只能用英语交流。我心想,不知道我那点英语底子能不能对付,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英语了。
近几日,每天都有几十甚至一两百病人出舱,但也有新病人进来,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方舱内大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因此,查房时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年龄偏大、基础疾病多的患者。有位阿姨入舱前摔了一跤,头面部软组织多处挫伤,伤处已经部分结痂,但是有渗出。我赶紧拿消炎药帮她涂抹处理,防止因高温天气引起感染。
为患者按摩穴位
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几位患者来了。他们说已经住了2周了,核酸检测至今没有转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舱。他们有的情绪低落,有的激动,两位年龄大点的阿姨还哭了起来。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想他们早点出舱。转阴时间长的患者多数有基础疾病或者年龄偏大,有的还是铁杆烟民,我只能告诉他们,要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这时候,语言的安抚作用己经不大了,我打算今晚教他们按摩穴位,作为辅助治疗。在方舱内,中医中药还是很受大家欢迎和认可的。
晚上,我给十几位睡眠障碍的患者做了耳穴埋籽治疗。患者们非常配合,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有的很快就入睡了。队友提醒我别太劳累,容易造成职业暴露,但我还是想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尽量多做一些事,帮助患者早日出舱。
晚上11点多,指挥部通知又来了50名患者。我们赶紧去登记信息、安排床位、筛查高风险人群等。这一切结束时已然是凌晨1点。衣服早已经湿透裹在身上,坐下来的时候,我才发觉夜间还是很冷,偶尔有风吹过,那就更冷了。但我还是希望这风能吹得更大些,可以增加舱内空气流通,可以早日吹散这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凌晨3点,“战友”来接班,我们回到驻地时曙光已经初现。这个夜晚,我从方舱归来,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充实。尽管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忙碌的不眠之夜,但却能换来更多患者的安然入睡。
我们一生会经历无数个夜晚,或平淡、或热闹、或孤单,但是,这样与病毒抗争、星月兼程的夜晚,将会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我相信,纵使荆天棘地,只要心中有爱,内心有光,就一定可以迎着破晓的亮光,踩出鲜花满径……
2022.4.21
(六)特殊的“五一”劳动节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来到上海已经一个月了。这段时间,上海的疫情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今早通报显示,昨日新增的感染人数第一次降至1万以下。大家都非常高兴,上海抗疫胜利在望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昨天下午,上海市崇明区领导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一行来到我们驻地酒店慰问,充分肯定和表扬了安徽省援沪抗疫医疗队作出的成绩,并鼓励我们克服困难,夺取最后的胜利。他们还给我们送来了三箱“礼物”,是预防和治疗皮肤损伤的药膏。口罩的勒痕,加之汗水的浸润,不少医护人员脸上出现了皮肤破损,如果不做好防护和治疗,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药膏的出现可谓雪中送炭,大家都表示,这个礼物很实用。
驻地酒店实行静态管理,大家要么在值班,要么就在房间休息。今天,轮到我休息。站在阳台上,我眺望远处,树叶比我们来的时候更茂盛、更翠绿了,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在枝头跳跃了几下,又向蓝天的那头飞去…..
这是我第一次在上海过节,还是疫情期间的上海。为了庆祝这个节日,总队让每个医疗队出几个节目,在线上播放。我们六安市援沪医疗队的队员们都很踊跃,最后选了一首诗歌朗诵,表达我们的心声:
你的岗位就在疫情最前线,
厚重的防护装备遮住了你的容颜。
累了,困了,躺在座椅上休息片刻,
你躺在座椅上的样子,让人看着爱怜。
长时间戴着护目镜,留下深深压痕的脸,
鼻梁和面部又多了一些红肿和疼痛。
你却笑着说,这是最美的战绩!
我们只能冲锋在前,
虽然口罩挡住了你们的脸庞,
但人们永远记着你们温暖而坚毅的眼。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
我多想拥抱你,一起走向胜利的明天…..
每次练习朗诵时,我的眼睛总会不自觉充盈着泪水,或许是对家乡的思念,或许是对并肩战斗的感动,或许是因疫情好转的喜悦……
每个人都期待着、盼望着,“疫”落花开,胜利返航,共享这人间烟火。
2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