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扎根边疆、深入田间地头的教授,
他是送技术下乡、与农民做朋友的“陈扶贫”,
他是注重言传身教和启发式教学的“优秀指导教师”,
他是关注三农领域、积极建言献策的民革党员,
他就是 “民革中央第二届榜样人物”、民革内蒙古区委会副主委、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贵林。
“民革中央第二届榜样人物”、民革内蒙古区委会副主委、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贵林
潜心科研 守护中蒙药材资源
锁阳被称为“不老药”,
黄芪被称为“补药之长”,
以锁阳、黄芪等为研究对象,
陈贵林近二十载如一日潜心科研,
为推动中蒙药材生态保护和培育
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戈壁大漠到丘陵沟壑,
陈贵林的足迹踏遍广袤的
内蒙古各地的试验田及采样地。
寒来暑往,
从事中蒙药材研究至今,
陈贵林几乎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
坚守在田间地头。
2010年5月17日,陈贵林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考察锁阳资源。
多年来,
陈贵林带领团队系统开展锁阳种质资源
发掘利用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重点攻克规范化生态种植及野生抚育中的
制约因素;
首次证实锁阳是通过苍蝇完成其传粉结实,
论文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lant Biology》上;
还制定了锁阳人工接种规范化操作技术规程,
并在3个盟市应用推广;
开发出锁阳多糖的高效提取工艺技术等。
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形成,
对生态脆弱区农牧民增收致富
以及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陈贵林团队还系统阐明了
内蒙古产黄芪道地性的成因,
明确了适度干旱有利于提高
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合成的分子机制,
同时证实黄芪连作障碍致病原因,
发现与燕麦等作物轮作可减轻根腐病发病,
为黄芪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春种秋收、田间管理、取种采样……
陈贵林用心守护着中药材生长的每一个周期,
他说,
守护宝贵种质,
要像精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科技惠农 助农路上与农牧民交朋友
为让更多农牧民掌握锁阳、黄芪的
生态种植技术,
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陈贵林带领团队通过
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深入基层一线等方式培训农民。
陈贵林为农牧民培训锁阳规范化生态种植技术。
近年来,
陈贵林多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等地
的基层一线,
义务为当地农牧民讲授中蒙药材实用技术,
免费为发放技术图书1200多本(册),
培训药农2200多人次,
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产业、
中蒙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贵林为农牧民培训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
事实上,自1983年大学毕业后,
陈贵林一直在农业领域从事教学、
科研、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工作。
在河北农业大学留校任教期间,
他沿着科技助农的“太行山道路”
指导学生深入基层,
为农民兄弟送技术下乡。
有一次
陈贵林应邀为农民讲授技术课程,
他电脑上的PPT文件以“陈扶贫”命名,
这个名字无意间被陈贵林的女儿发现了,
她高兴地说:“爸爸又有了一个外号,
叫‘陈扶贫’。”
陈贵林说:
“在长期的交往中,我们已经与
当地的一些农牧民种植户交上了朋友。”
立德树人 注重言传身教
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陈贵林带领学生们在服务三农中,
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
伟大事业中”的初心。
陈贵林迄今指导毕业硕士生80多人,
毕业博士生10人,
出站博士后3人,
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生6人,
在读硕士生12人,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他重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
注重言传身教和启发式教学,
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曾荣获
“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及
“草原英才”等称号。
陈贵林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Westwood进行学术交流。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
陈贵林积极促成了内蒙古大学与
日本冈山大学、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交流合作,
多次赴荷兰、英国、土耳其、日本、
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作学术会议报告,
连续派遣赴日留学生6人。
聚焦三农 积极履职尽责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
同时也是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
民革内蒙古区委会副主委,
陈贵林始终将参政议政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也注重通过建言献策
进一步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
民革中央提交了
《关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提案》,
陈贵林正是这份提案的素材提供者之一。
他强调说:
“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是现代农业的芯片。”
在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期间,
他所提交的《关于设立联合基金
激活我区自主创新动力的建议》,
得到了落实实施,
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在环境与生态、
生物与农牧业等领域的发展。
陈贵林说:
“爱国、初心、奉献是
激励我持续做好三农工作的动力。”
陈贵林表示,
未来还将继续带好学生,
做好科研工作,
力求在中蒙药材研究上有更大的突破,
在建言献策方面争取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