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4年提交提案83件……一组数字记录着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的扎实履职成绩。本届履职即将届满5年,汤维建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履职心得。“我关注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法治中国’四个字来进行的,其中又以司法改革、诉讼制度完善为主。”细数担任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四年来提交的25件提案,汤维建打开了话匣子。
几天前,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举行公开听证。南四湖的蝶变诉说着公益诉讼的巨大力量,也让汤维建颇为振奋。公益诉讼正是他近年来较为关注的司法领域话题之一。从2008年在《诉权入宪、保障公民诉权》的提案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后,他一直坚持为公益诉讼制度的创建奔走呼吁。
2017年,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分别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后,汤维建又开始跟踪研究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进程,相继提交了多份相关提案,如《关于深化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配套改革的提案》《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公益鉴定机构的提案》《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等。“这些都是我2008年第一次参加两会时的提案的发展和延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立法效果。”汤维建说。
除了公益诉讼这样的“大事”,民生问题的“小情”也牵动着汤维建的心。伴随着新业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用工模式日益“升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一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却缺乏相应保障。针对这一难题,2021年汤维建提交了题为《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的提案,建议通过立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基本权利。2022年1月,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方案》(〔2022〕3号)中对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保险、休假、培训等问题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呼吁得到了回应,这令汤维建感到十分欣慰。
不止呼吁为快递小哥立法,多年来,针对民生的法治建设与法治保障问题,汤维建在《关于强化民政机关社会责任的提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合同违约法律对策的提案》《关于完善投资者保护机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提案》中就不同民生问题提出建议,其中多数推动了有关政策规定法规的出台。(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法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日常繁忙工作的同时,如何做到长期高质量地产出大量优秀建言献策成果?这缘于汤维建内心对法律的尊崇和对委员身份的敬畏。
“法律关乎人民诉求,来不得半点马虎。”汤维建说,他多次参加全国政协和民革中央组织的调研活动,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基层的声音,在大家关注的问题领域深入细致调研。“聚焦于当前法治建设的热点和难点,按照顶层设计所描绘的看得见、摸得着、干得了的法治中国线路图而努力调研履职。”汤维建说,这就是他履职十多年来的初心。
本届履职期间,最令汤维建印象深刻的是在流动的政协大课堂上,读书、学习、交流、培训和建言献策同步进行,多位一体。2021年,在“学好用好民法典”读书群、“法治中国”读书群等微信群里,汤维建和委员们进行了民法典基本知识的交流,并对新中国司法建设7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近万字的导读,得到了委员们的热烈欢迎。2022年1月,汤维建被全国政协评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积极分子”。
优秀提案奖、2019年首都劳动奖章、首届民革榜样人物……五年间,汤维建的履职得到了来自各方的肯定,但同时他也深知,“‘政协委员’既是崇高的政治荣誉,更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向着新征程迈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法治反腐的持续开展,司法改革的深化推进等一系列任务,为政协委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用武之地。“作为法律专业的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有义务有责任为法治中国建设殚精竭虑,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汤维建说。(李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