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妈妈,她喜欢把这些孩子称作“自己的孩子”。22年来,她像妈妈一样,用超乎寻常的爱心和耐心呵护着一群智障儿童的成长,为这些“折翼天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她就是农工党党员、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负责人——霍娟。
在托养中心,这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院落里,住着30名患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其中最小的4岁,最大的已有25岁。他们中有的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有些孩子无法自理。面对这些平均智力不到5岁的孩子,霍娟喂他们吃饭、训练他们的体能、引导他们说话,常常在老师、医生、妈妈等多种角色之间切换。
每天上午为智障儿童做康复训练,这是霍娟的日常工作。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对患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3米的爬行训练,身体协调差的孩子要用5到10分钟,霍娟总是陪在他们左右。
说起开办托养中心的初衷,霍娟表示,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儿子飞飞。“飞飞9个月大时,被检查出先天性智力低下。在带着儿子辗转求医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类似的孩子。面对高昂的训练费用和漫长的时间投入,很多家长都无奈地选择了放弃。”但霍娟没有放弃,为了给飞飞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霍娟毅然辞掉了教师工作,并且决定为这些孩子专门建一所全托式幼儿园。
2000年4月,在没有资金没有老师的情况下,霍娟租用了一处简陋的院落,开办了启明星智障儿童幼儿园,后来更名为启明星智障儿童托养中心。
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这个机构成立以后,真的特别困难。”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霍娟记得那时不仅缺乏开办资金,而且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更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全凭自己摸索着一路向前。她潜心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智障孩子的特点,仔细观察揣摩每个孩子的心理。有时候和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说上一百句话,才能得到一个简短的回应;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训练,才能换来一次站立。
“今年6岁的翔翔(化名)和哥哥因为遗传的原因,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由于家人无暇照顾,便把他们送到了托养中心。为了不错过0—6周岁的黄金干预期,我为翔翔制定了周密的训练计划,每天耐心地对他进行语言、逻辑、运动等康复训练。不到一年,翔翔不仅学会了吃饭、上厕所,还认识了色彩和形状。”谈起托养中心的孩子们,霍娟如数家珍。在她的坚守下,22年来,先后有200多名智障儿童在启明星接受了教育。他们中很多人学会了自立,回归了家庭,走向了社会。
霍娟对孩子们付出了真挚的爱,也收获了孩子和家长的肯定。霍娟说:“22年来,启明星收获的是家长们的肯定。家长们都特别感激老师,常跟我说,你就是孩子的第二个妈妈。”
霍娟的事迹也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很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但面对局促的空间和简陋的教学资源,霍娟仍心怀内疚,她希望能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生活。“有一个更大的封闭场地和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让孩子们自由地活动、正常地生活和学习,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霍娟这样说。
柔肩担重担,大爱显真情。22年的坚守,霍娟坚定信念,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用辛劳书写着奉献,让200多名“折翼天使”有了爱的守护。小善渐而大德生,点点滴滴的善美之举,不断汇聚起了大爱的磅礴力量。(秦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