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右一)在义诊中
讲述人:
张晓艳,2010年加入民革。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中华志愿者协会医疗专家志愿者委员会主任,民革北京市委会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荣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中国好医生”、“德艺双馨‘人民好医生’”、全国最美志愿者、首届民革榜样人物等荣誉。
从医30多年,有一件小事,深深刻印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2019年8月,我带着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到贵州毕节纳雍县羊场乡义诊,遇到一名特殊患者。他只有8岁,却身患重病:四肢萎缩,小腿腓肠肌肥大,走路摇摇晃晃,起坐艰难。受现场人员和检查条件所限,当时无法给出确切的医学结论和治疗方法。
回来后,我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孩子。次年,我再次带专家来羊场乡义诊,专门请来北京三甲医院的骨科和神经科专家为这个孩子看病,诊断他得的是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经询问我们还得知,小男孩20岁的表哥,已经不能站立、行走,生活无法自理。我们当即联系毕节市相关检测机构前来为患者和家人采集血样,并运到北京免费做基因检测。结果证实,表兄弟俩遗传了同一种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我们的不放弃,给了他们治疗的希望。
为这对兄弟带来希望的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成立于2015年3月5日。我受中华志愿者协会同事的启示,正式发起成立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把北京大医院的专家组织起来,下基层,进社区,让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的专家门诊。
成立后仅一个月,志愿团就完成了山西武乡县第一次义诊的组织工作。此后,我们陆续又去了河北隆化、固安、滦南,山西右玉,内蒙古科尔沁,福建将乐,江西寻乌,陕西白河、耀州……
“送三甲大医院的高级专家下乡,让百姓在家门口挂上专家号”,这正是我的初衷和最大坚持。7年如一日,我们始终保持几乎每月一次的常态送诊。我们7年走过了数十万公里行程,义诊了2万多名患者,培训了1万多名基层医护人员。
经常有朋友不解:你又要出门诊、做手术,又要做科研、带研究生,还要管理这么大的志愿团队,你还是人大代表、民革北京市委会常委,哪来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我只能说,每天看到门诊大厅那些奔波劳苦、病魔摧残的患者,我就不能停下来,总觉得哪怕多做一件也是好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力量肯定不止一个,其中民革党员的政治身份带给我特别的使命责任。
我把民革身份看得很重,无论是民革先贤的榜样作用,还是作为医者的天职,我都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站得出来。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坚守岗位、值守临床一线,开展线上心理咨询、讲座,深入社区指导疫情防控,并筹集了一大批急需的医用外科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送给援鄂医疗队,捐到发热门诊、血液透析等临床岗位以及患者家属、社区、机场、派出所等疫情防控一线。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是民革的重要工作领域。2021年,我在有关协会组织支持下,发起组织了海峡两岸银屑病诊疗新进展高峰论坛,当年举办3次论坛交流活动,今年8月又举办了第二届峰会。论坛上,来自台北长庚纪念医院、 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台湾皮肤科医学会等机构的数千名台湾同行,与内地及港澳地区的医生同场论道、交流学术、沟通感情,场场圆满成功。我作为大会主席和民革党员,为此感到自豪,更为两岸同行跨越海峡倾心交流而倍感欣慰。
我2013年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后,一直聚焦事关百姓冷暖的民生实事来履行代表职责,专门就“医改”“养老”“院前急救”“医务社工发展”“城中村危房改造”“防疫安全”“托幼事业”等问题深入调研,先后提出43条建议,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了首都民生领域和社会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奋斗目标,都包含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人大代表、民革党员和医生,能让百姓病有所医、健康幸福就是我眼里的“国之大者”。在迎接中共二十大召开之际,我深深感到自己肩负的政治责任,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自信”,以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大的坚韧毅力走进基层、服务群众,不辜负民革党员的光荣称号。
我期待,未来会坚持做出更多平台、凝聚更多力量,投身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广阔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