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延伸的是信念和情怀;有一种奉献,传承的是薪火和精神。民革浙江省龙游县基层委主委、龙游县政协常委、关爱老兵工作室牵头委员李华琴就是这样一位有力量、讲奉献的巾帼人物。日前,李华琴荣获“衢州市十佳拥军人物”,她以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用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实际行动,谱写“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赞歌。
启程,面对困难不负拥军初心
2013年,龙游民革成立之初,在与黄埔军校同学会走访互动的过程中,李华琴第一次与抗战老兵有了接触。不同于在电视电影中看到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当亲历者面对面口述时,她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有感于先辈们的英勇与牺牲,再想到龙游的抗战历史,她不禁提出疑问: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鲜血的英雄们,如今在哪里?他们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抱着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和对他们生活现状的好奇,“慰问抗战老兵”活动拉开了帷幕。
当时,龙游民革只有6名党员,一没资金,二没宣传,三没导航,走错家门被人家一顿数落也是常有的事情。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华琴带着党员们仍挤出时间,带着自己购买的慰问品,一户一户地走遍了30多名抗战老兵们的家,为他们送上来自民革的心意。
帮扶,十年赤诚书写“结对佳话”
有了第一次经历,民革龙游县基层委从2013年起每年都会组织开展慰问抗战老兵活动。
老兵们的生活境况,常常让人潸然泪下。林日如是大街乡贺田村人,在“保卫皖南江防战”中,他冒着敌机的炮火轰炸,发出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为保卫皖南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不幸的是,在炮火轰炸中,他的双耳因此失聪,日常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深深感动于老人的坎坷经历,也被老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感染,李华琴主动提出与老人结对帮扶。每逢节假日,李华琴都会前往老人家中探望,平时也经常通过电话关心。一年夏天,李华琴在上门探望时发现林日如房间里没有空调,只有一台老式风扇在“吱呀吱呀”地转。她便自掏腰包为老人添置了一台空调,让老人在炎炎夏日感受到来自民革关怀的丝丝凉意。老人离世时,李华琴第一时间赶赴老人家中,送老人最后一程。
十年间,有近30名成员与抗战老兵结对帮扶,除了上门慰问、捐资捐物,很多人还为老人提供了医疗服务、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帮助,为抗战老兵们的晚年生活送上物质上的关怀与心灵的安慰。
记录,慰问中刻下的历史印记
十年慰问活动中,一名“黄浦老人”的一段话让人五味杂陈。老人相告,他曾一直坚持给在台湾的老战友老同事写信,从一开始每年十几封,到后来慢慢减少到一年只有几封,再到最后忽然发觉写好的信已无处可寄。原来,对岸的战友、同事都已离开人世。柜子里的手写书信不仅让人感受到老兵逝去的无奈,也让人害怕那段历史因为老兵的逝世而被遗忘。
为了让更多的档案、图片、记叙、实物等史料被研究和妥善保存,从2014年7月开始,李华琴带领着民革龙游县基层委的党员们对龙游的几位老兵进行抢救性史料保护,以音视频形式记录老兵们口述的历史。同时,从2022年开始,民革龙游县基层委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县外龙游籍抗战老兵,将“慰问抗战老兵”活动拓展至在外的龙游籍老兵,在抚慰老兵心灵的同时,倾听历史,记述过往,留存史册,以资后人。主委李华琴也结合记录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撰写《时不我待 优抚“抗战老兵”》提案,为困难老兵多次奔走帮扶。
据统计,十年间,“慰问抗战老兵”活动共走访抗战老兵300余人次,提供医疗服务200余次,捐资捐物达到100万元以上,记录历史资料100余份,吸引参与者400余人,在共同富裕的大浪潮中,李华琴带着“关爱老兵工作室”成功竖起一道慈善与社会服务的旗帜,展现出统一战线的时代担当。
(朱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