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义演上百次,创作出多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说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总离不开一位“90后”,他就是民盟盟员、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副高级曲艺表演艺术师、市级非遗传承人、第26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徐宁。
青春做伴好追梦
今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宁自幼受家庭熏陶,对电子琴、二胡、小号等乐器具有浓厚的兴趣。2011年,他考取了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大一迎新晚会上,徐宁第一次看到了川剧绝活——变脸,深深为之震撼。经多方打听,徐宁得知变脸表演者为成都川剧院副院长蔡少波,专修器乐表演的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拜师学习川剧表演艺术。
说干就干。迎新晚会后的第一个周末,他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辗转来到成都川剧院,当他兴奋地找到蔡少波表明来意时,蔡少波却婉拒了他。徐宁并没有气馁,一次又一次,他带着诚意去找蔡少波。当徐宁第七次把蔡少波“堵”在成都川剧院的大门口时,蔡少波被这个大学生对艺术的执着所感动,同意收他为徒。大学四年时间,当同学们都在享受周末时光时,徐宁却一直辗转于学校和成都川剧院之间,以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苦学变脸艺术,不到三年时间,徐宁就可以跟随恩师登台演出了。四年的大学生活短暂而又充实,徐宁既完成了学业,同时也学到了川剧绝活——变脸。这也为他今后踏上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木偶变脸喜相逢
大学毕业后的徐宁先后受聘于原甘州区艺术团、张掖市甘州区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和甘州区文化馆。其间,他对甘州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向其第八代、第九代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木偶艺术表演技艺,并尝试在传承中创新。
徐宁将川剧变脸艺术与杖头木偶戏表演有机结合,特别是将川剧中的吐火、变脸等技艺植入杖头木偶表演中,2021年创编演出了木偶戏剧目《奇偶出彩》,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并入选张掖市精品文艺项目,推动了甘州区传统技艺的创新融合发展。
近两年来,徐宁多次代表甘州区赴中央电视台、敦煌等参加展演和节目录制。他还主动参加进乡镇村社、街道社区、军营、养老院等惠民活动,年均义务演出100多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展示传承活动50多场次,累计展示展演300多场次……
2021年春节期间,甘州区在甘泉公园举行大型灯展,为了丰富市民节日生活,徐宁每天冒着严寒,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坚持表演了20多天。有一次不小心脚扭伤了,他还是一直咬牙坚持。朋友都问他为什么如此卖力?他淡淡地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我得对得起观众的掌声和期望。”
无限风光在险峰
图为徐宁表演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后与同学们交流。
近年来,徐宁先后参加了甘肃省市区举办的各类非遗戏剧、曲艺表演培训班,参加了由国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三部门联合举办,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非遗传承人群高级研修班”。2019年到2021年,他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农业农村频道《我的美丽乡村》《乡村大舞台》和综艺频道《欢乐城市派》节目录制,并多次获得“最佳表演奖”“最佳风采奖”“优秀演员”等荣誉。2020年8月,由他设计制作完成的《裕固族舞蹈木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外观专利保护知识产权;2021年,他被评选为张掖市甘州区管拔尖人才,同年当选政协张掖市甘州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此外,徐宁还将掌握的“变脸”“木偶表演艺术”“长嘴壶茶艺”等非遗项目学深、学透、学精,把舞台搬到群众中,在互动中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以甘州区深厚的民间文化、丝路文化、西游文化、红色文化等为基础,以木偶变脸、吐火为引子,借非遗文化展示甘州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虽然是一名“90后”,徐宁已经把艺术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他坚信,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传统的民间艺术一定能在新时代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生生不息。(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