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人的爱心汇集起来,那就是生命的洪流。只要每个人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那我们的社会一定能更加和谐美好。”这是九三学社社员顾涛在获江苏省宜兴市“年度慈善之星”时的肺腑之言,这更是她多年来坚持公益慈善的初心所在。
出身于陶艺世家的顾涛,现在专业从事紫砂造型设计制作和陶刻装饰创作。她的父亲顾绍培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紫砂艺术家,更是一位心系桑梓的爱心长者。小时候,顾涛目睹并亲身经历着父辈做的慈善之举:父母精心赡养素昧平生的薛婆婆和一位新四军战士遗孀,让两位老人安心在顾家幸福地度过晚年。父母对世间苦难的同情和善良在小小的顾涛心里种下了行爱心、发善心、尊孝心的种子。在顾涛的成长过程中,“忠孝、和善、勤奋、勤学、勤俭”这十个字的家风家训也深深镌刻在了她的人生字典里。
顾涛自少年时受家庭熏陶,倾心于紫砂陶艺,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热情。这些特质赋予了她紫砂制壶和陶刻的深厚底蕴。“以刀笔镌刻心情,以紫砂牵动心灵。”她在紫砂和陶刻的世界里全身心地投入,从起心动念中刻画出铿锵的金石之声。面对诸多的荣誉和奖项,顾涛思考的却不只是个人的发展前途,而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紫砂技艺和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在丁蜀镇蜀北社区组织的一次活动中,顾涛偶然间认识了聋哑人姑娘张敏。以陶刻谋生的张敏对紫砂陶刻很感兴趣。但受限于沟通的障碍,她的技艺一直得不到很大的提高。顾涛看到张敏的困境,决定主动对她伸出援手,无私帮助她成就梦想,让她走向更宽广的人生舞台。而如何让一个只能用眼睛来感知世界的聋哑人掌握陶刻技艺,尤其是用刀的力度,对顾涛来说是从没碰到过的难题。
顾涛在一次次的挑灯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探索出一套独特的传授技艺的方法。除了利用纸笔手势交流和手把手示范以外,为了更好地让张敏感受到力度的变化,她和张敏两人在彼此的手上、小臂上等部位不断反复模拟提、捺、勾等陶刻动作,通过肌肤传来的力道变化,让张敏加强内心的感受,更好地领会浓淡和深浅的变化。通过这些努力,她欣喜地看到张敏的陶刻技艺在逐步提高。而张敏眼睛里闪烁的泪花,对顾涛来说,比任何赞美和感激之词都要来得宝贵。
顾涛还积极参与社区“共享无障‘爱’,扶助春风行”结对帮扶残疾人活动,托举着年轻残疾人的紫砂梦想,将他们送上更高的台阶。
在公益道路上,顾涛越行越远。她结对帮助贫困学子,获“社会妈妈”荣誉称号;她积极走进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活动,指导患儿通过制作陶艺作品,来陶冶情操帮助治疗;每年她将亲手制作的重阳糕送给社区老人;她用精心创作的高韵壶、亦君壶等作品,在希望工程慈善拍卖会上亮相,表达自己的爱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不仅积极捐款,还到处奔波筹备防疫紧缺物资,送往抗疫最前方。10多年来,她参与捐款捐物活动不计其数。从2018年起,她连续3年被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授予年度慈善之星的荣誉称号。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萤火虫,但如果大家聚在一起,那微弱的萤火虫之光也能变成大大的火苗,映照人间,散播温暖。”顾涛常说。身为宜兴市陶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她不仅身先垂范,还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走上了公益的道路。
宜兴市紫砂小学是丁蜀镇为农民工子弟开办的一所小学,大多数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家庭经济并不富裕。顾涛每年积极参与学校的捐赠活动。2021年7月,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紫砂小学,在顾涛的发起和筹备之下,“爱心紫砂艺苗班”助学行动开始了。在20天时间里,多位陶刻协会技术骨干化身为老师走上三尺讲台,为这些学习资源贫乏的孩子带来“硬笔书法第二课堂”。虽是炎炎三伏,但拳拳助学都是爱。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更多的是欣慰,尤其在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时,内心早已忘记了酷暑的炎热,每一滴汗水都有收获的喜悦。当其中一位老师收到孩子亲手制作的小布包礼物时,她感动地对顾涛说,“我从没有过这种感动,这一个小小的布包,虽然很简陋,但在我的心里,它比我的所有大牌包包都更珍贵。”顾涛开心地笑了,她知道今后的公益路上又多了一位同行的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顾涛的带领下,陶刻协会会员走进宜兴各大社区开展“写春联送祝福”系列公益活动,让艺术通过墨香与更多人关联。她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参与“陶都木兰,在你身边”志愿服务队,贴心为留在宜兴的外来务工家庭送上新春物资和温暖关爱。她带领宜兴市文联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成员,走进抗疫前线进行慰问,发动身边人开展“艺”心抗疫活动,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所做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事。”顾涛说。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感动,汇聚成了硕果,诠释着一名九三学社社员陶艺家的人生意义。(谢莹)